而一旦真的看到自己血糖偏高时,仅仅只是一句“血糖高了”就翻篇了,并没有下一步的实际行动。
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,放任高血糖对身体产生持续伤害,并发症往往就会“不请自来”了。
血糖偏高,光是口头抱怨是无济于事的,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不仅要排除治疗上的问题,也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,看看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血糖的稳定,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,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抗糖方式:
1、只选贵药
一些糖友常会向医生率先提要求:“一定要给我用最好、最贵的药。”
其实不同种类的降糖药物,通常都对应了不同的适宜人群。
医生选择用药一般会根据个人病情,糖化血红蛋白、胰岛功能、肝肾功能、是否肥胖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。
不过,为了保证大家能长期维持治疗,当然也会适当考虑经济因素,根据你的经济条件、医保规定,在达到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,尽量会建议使用价格和疗效相对都合适的药物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降糖药的好坏,并不能以价格来区分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价格高的也不见得就是最适合你的。
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中,有时会有耐药情况的出现,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,除了出现耐药外,多是病情出现了变化,这时应及时复诊,请医生指导调整降糖药的种类和用量。
2、死守一种方案
这类糖友很听话,非常遵守医生处方,连续几年一直使用一个方案,比如5年前使用胰岛素,至今仍在使用,这也是错误的。
治疗方案是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及时调整的,这就好比穿衣服:冬天穿棉袄,夏天穿裙子。
毕竟医生当时给你的方案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,不适合一直用,比如,有些病人只需打半年胰岛素,长期使用反而会增加体重,不利血糖控制。
3、家人代劳
很多家属对患者照顾得无微不至,帮他把药片准备好,代替他去学习糖尿病管理知识,而患者本人倒是长期不与医生接触,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。
因为疾病是患者自己的事情,必须要有他本人掌握一些糖尿病基础知识,了解自己的病情,知道自己服的什么药,如何向医生反应病情和沟通等等。
如果全由家人代劳,会让患者失去主动性,会被动地等待安排,好比一个小孩,你为他提供的条件非常好,但他自己不主动去学习,成绩也就很难提高了。
4、只开药不检查
很多糖友认为只有开了药才是“看病”,检查越少越好。
其实糖尿病人更需要细致的检查,了解并发症的发展,及时调整用药方案。如果没有细致的检查,治疗就没有方向,只是盲目地服药。
5、抱有悲观态度
也有些糖友觉得“糖尿病反正是治不好的”,因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,消极治疗,不打针不吃药也不进行生活干预。
虽说糖尿病还不能被治愈,但实际上却是可以控制和逆转的。
它就好比一个猛兽,你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干掉它,让它不伤害你,但却可以想办法把它关进“笼子”里,只要不把它放出来,就不会对你造成致命的伤害。
尽管因为糖尿病,你可能会失去很多,控糖的道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,但你要相信的是“事在人为”,只要自己下定决心,并能够坚持努力,那么命运就不会辜负你!